手机扫码接着看

何为“财产性收入”

作者:admin|分类:未分类|标签:领导讲话稿 讲话稿范文 申论范文 淘8090 tao8090.com 遴选范文 淘8090网

何为“财产性收入”

刘柏惠 字数: 1758

学习时报 》( 2025年05月07日 第 02 版 )

 

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是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基础。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将“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作为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的组成部分,凸显了保障财产性收入合理增长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重要性。

财产性收入是指个人或家庭通过拥有的动产(如储蓄存款、有价证券、知识产权等)和不动产(如房屋、土地、收藏品等)参与社会生产与生活活动所获得的报酬,属于按要素分配中的资本要素分配部分,是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四类:金融资产收益(存款利息、股票分红、理财产品收益),不动产租金收入(房屋、土地租赁所得),知识产权收益(专利授权、著作权使用费),财产增值收益(房地产、艺术品等资产升值产生的资本利得)。财产性收入属于初次分配范畴,受市场机制主导,与工资性收入(劳动报酬)、经营性收入(生产经营利润)及转移性收入(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所得)共同构成居民收入体系。

财产性收入的主要特征在于收入来源的非劳动性,即其产生不直接依赖体力或智力劳动,而是依托于对资产的所有权及市场增值能力。财产性收入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衍生性,既有财产积累是前提,财产规模决定收入潜力。二是增值性,资产通过投资运营实现价值扩张,如企业股权分红、土地流转收益。三是多样性,涵盖金融资产、实物资产、知识产权等多样化收益渠道。四是风险性,市场波动、政策调整等因素可能导致收益不确定性。

财产性收入的制度化发展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紧密关联。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逐渐形成。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财产性收入的概念应运而生。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突破传统分配理论框架。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标志着政策层面正式承认财产权参与分配的合理性。党的十八大提出“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之后出台了一系列资本市场改革的相关政策。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十四五”规划和党的二十大都明确将“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列为重要目标。《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更是将“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作为促进消费的重要举措,提出稳股市、盘活农村资产、发展知识产权交易等具体举措。这一系列政策演进反映出我国经济转型的内在逻辑,即从劳动密集型增长转向资本、技术等要素协同驱动,通过优化收入结构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规范财产性收入增长的理念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一,经济增长与消费提振。财产性收入是居民实现财富积累的重要途径,其增长直接提升可支配收入水平,为消费扩容提供基础。2024年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仅为8.31%,远低于欧美国家20%的水平,增长潜力巨大。当前政策通过稳定资本市场、激活农村资产、发展普惠金融等方式扩大财产性收入来源,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其二,收入分配与共同富裕。财产性收入的不均衡分布是城乡、区域差距的重要原因。虽然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但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依赖于土地流转,而城镇居民受益于房产增值和金融资产收益,二者创收能力差距较大。政策层面通过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式,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路径,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其三,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财产性收入的多元化发展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例如,居民通过股票、基金等金融资产参与企业投资,为实体经济提供长期资本;知识产权转化为收益,激励科技创新;盘活农村资产,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当前,政策鼓励金融创新、支持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新型融资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绿色经济等领域,助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其四,风险防控与可持续性。在促进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同时,应当格外关注平衡效率与风险,通过加强资本市场监管、防范房地产市场泡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降低风险,同时通过统计监测、风险预警机制,动态评估政策效果,确保财产性收入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07 05月

2025-05-07 07:43:21

浏览4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让低空消费“高飞”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