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县域发展人才动能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构筑县域发展人才动能
发布时间:2025-09-29 作者:马宏泉
(作者系辽宁省海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不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更是培育创新型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发展瓶颈、推动县域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要通过立体引才、平台聚才、环境留才,着力构筑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精准施策,构建立体引才新格局。对于县域而言,有效的引才策略能直接激活内生创新动力,带动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应坚持问题导向,从顶层设计、方向定位到渠道拓展,层层推进。坚持党管人才,强化顶层设计。成立由市级领导挂帅的招才引智工作专班,着力打破部门壁垒,整合资源,形成高效协同的工作合力。通过将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进行统筹谋划,确保引才、育才、用才各环节的有机衔接与高位推进。明确引才方向,实现靶向聚焦。县域引才必须清醒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局限。因地制宜,锚定东北地区高校人才资源,并精准拓展至部分省外目标院校。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博士行”等活动,邀请与本地菱镁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领域博士前来考察,实现人才供给与发展需求的精准匹配。拓展招聘渠道,打造立体网络。坚持主动出击,加大赴“双一流”高校引才宣介力度。同时,灵活采用柔性引智模式,通过顾问指导、项目合作等方式汇聚高端智力资源。创新实施“政录企用”引才模式,有效打通体制内外人才流动通道,并积极组织跨区域招工,多措并举满足各类人才需求。
创新驱动,打造产才融合新平台。人才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用得好。其中的关键,在于能否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通过不断完善人才科研、就业创业及学习培训平台,让英雄有用武之地。构筑科技创新阵地,拓宽发展空间。深化校地合作,立足产业需求,鼓励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积极推动“双百链接”,促成企业与高校院所的技术合作,并鼓励企业参与科技竞赛,提升创新能力。同时,注重打造配备充足经费和一流设施的科创环境,为科技人才潜心研究提供坚实保障。打造就业创业舞台,激发创造动能。推动与高校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提供实训孵化服务。大力发展电商中心,培训电商人才,以“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此外,强化乡土人才引领作用,通过系列直播宣传活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示范平台。建设学习赋能平台,锤炼职业素养。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精准化、多元化、可持续培养机制。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及龙头企业资源,开展专题研修、项目实训等分层分类培养。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企业服务,并加强乡土人才实践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农创客”“田秀才”等实用人才,将培训成果切实转化为产业效益。
服务升级,筑就人才保障新高地。优化人才服务环境是凝聚人心、留住人才的根本所在。健全服务制度体系,厚植发展沃土。开辟人才服务专窗和专线,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畅通诉求反馈渠道。落实“兴辽英才计划”等待遇,推出“澄州英才卡”,集成购房补贴等20余项优惠。建设人才公寓,解决青年人才过渡性住房需求,并创新补贴资金垫付机制,提升政策兑现效率。聚焦人才发展空间,大胆任用贤能。坚决破除论资排辈观念,敢于为优秀人才搭台子、压担子。制定激励性政策,对表现突出的“双一流”高校硕士等人才,在转正定级等方面予以倾斜,彰显地方重用人才的决心与魄力。丰富人才活动载体,营造爱才氛围。定期举办行业论坛、创新创业大赛和技能比武,为人才提供展示交流舞台。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人才联谊、文化体验等主题活动,增强归属感。同时,通过拍摄专题片、加强媒体宣传等方式,在全社会广泛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浓厚氛围。
(作者系辽宁省海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2025-09-29 16:28:56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