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申论范文天天学

作者:admin|分类:未命名|标签:讲话稿范文 领导讲话稿

面试热点

休闲农业打开乡村振兴新空间

当前,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乡村美带动旅游旺,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发布首批60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市、区)名单,并提出“十四五”时期将建设300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以县域为单元整体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休闲农业在田野上拔节成长,折射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的步伐。在各地积极培育下,融合自然美、人文美、乡土美的“网红村”、打卡地纷纷涌现。在北京延庆,乡村旅游融入文化元素,并结合“冬奥”“世园”“长城”3张旅游金名片,助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相融合;在广东广州从化区温泉镇南平村,依托好风光,村民吃上“生态饭”,种晚熟荔枝、开办民宿、打造康养基地,休闲农业成了富民产业,村集体年收入从30万元增加到150多万元。广袤田畴上的丰收场景、乡村小院里的别样乡情、农家餐桌上的特色美食、远离喧闹的好山好水,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心之所向。

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不断打开乡村发展新空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办农家乐、卖土特产,建观光体验基地,休闲农业实现了三产融合,延伸了产业链,延长了价值链,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休闲农业对接产与销、打通城与乡,为乡村带来人才,在畅通城乡双向循环上大有作为。更重要的是,休闲农业拓宽了农民增收路径。过去深藏在大山里的农产品,不仅有了销路,还卖上好价钱。“沉睡”的农田、农房等资源被“唤醒”,种加销游娱一体化发展,让农民从“收一季”到“季季收”。以此次公布的首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为例,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平均收入,明显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与此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比如,景区同质化、特色资源挖掘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短板,产业对农民带动程度不够,等等。推动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各地应集中资源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在促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上的重要作用。休闲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乡土味”,关键是要打好发展“差异牌”,在做好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有序发展,杜绝大拆大建,注重保留原汁原味。农村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农业产业资源,只要精细挖掘,走好差异化路子,必能在一方土地中更好发展采摘观光、农事体验、科普培训、康养保健等产业,进一步发掘出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促进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还要不断补齐农村短板。水电路网等完备了,产业发展的后劲才能足。因此,各地应多算“长远账”,不断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游客有了好体验,更多“头回客”才能变成“回头客”。休闲农业是创新创业的热土,离不开优良的发展环境,各地既要鼓励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也要挖掘培育本土种地能手,有效解决他们用地、资金、市场方面的难题,以人才下乡带动资源下乡,破解资源要素瓶颈,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多措并举、精心培育、久久为功,休闲农业一定能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更多山清水秀、文明和谐、宜居宜业、欣欣向荣的美丽村庄出现在广袤大地上,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王浩;《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1日第05版)

“刷来的好评”靠不住

如今,网上购物是很多人的消费习惯。尽管选择范围大为扩展,但因为不能手捧实物细细端详,消费者不免少了一份踏实感。当以往“货比三家”的方式难以实现,商铺的星级、商品的评价就变得有参考价值。可是打开电商平台,齐刷刷的超高评分、千篇一律的好评文案,让人看得心里犯嘀咕:这些好评,靠得住吗?

在一些兼职信息平台和社交网站上,有不少明码标价、招募好评写手的信息,提供的“文案”也有模有样。有的会掺入一两句描述心理波动,比如,“买来送朋友,以为起码也要四五天,结果物流真的好快,朋友早早就收到了,还夸我有眼光”;有的会提几笔生活习惯,比如,“爱熬夜,晚上也睡不好,白天容易累,听说是肝的问题,朋友推荐了这款,效果真的好”。凡此种种,让人真假莫辨。

刷好评的套路还不仅如此。有的专门建立了网站和任务系统,发布形形色色的刷单、刷好评任务。比如,“外卖评论单”“转发文章有钱赚”“观看视频即可通过任务”,等等。还有的注册公司,打着软件研发的幌子,编写刷好评刷流量的程序。如此不惜人力、心力,就是因为看到了部分商家对好评和流量的需求,企图从中牟利。

媒体调查发现,一些电商平台和点评类应用有自己的推荐机制,商家想提高曝光度,就要在好评、销量、被搜索量等指标上有较好表现。花钱雇人刷高数据,成了部分商家眼中的捷径。刷出来的假好评,让一些消费者上了当,也迫使更老练的买家学着购物前先看“中差评”,研究体验笔记、开箱视频、各类评测……如果没有假好评的滋生蔓延,消费者本不需要如此费劲。

买卖双方的信任,是交易的基础。假好评的一大弊端,就在于它消解了消费者的信任。以往,在流动性低的传统社会和社区,店主和顾客低头不见抬头见,店铺信誉如何、服务怎样,顾客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酒香不怕巷子深”,酿得出好酒,顾客自会闻香而来。反之,如果没点真功夫、真手艺,很快会被识破。买卖双方的彼此熟知,使得真实评价不必耗费太多成本。进入现代社会,市场交易网越铺越开、越织越密,不计其数的买卖行为发生在天南海北的陌生人之间。假好评让买家付出更多精力,只能在铺天盖地的评价中去伪存真;它也伤害了那些专心优化产品和服务的本分商家,让他们在争抢排名的大战中落后于对手;它最终也会伤害那些购买假好评的人,纵然得到了短期的亮眼数据,但最终也将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不管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还是千里快递、万里传信的交易,每一笔成交的背后不只是口碑的沉淀,更有法律法规、行业监管在发挥作用。“刷来的好评”,终究比不过货真价实的品质与力量。这是经营规律,也是市场法则。

 

沈童睿;《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1日第05版)

议论文范文

城市更新向美而行

在上海,雕塑、插画、摄影等公共艺术作品走进社区,融入生活空间,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艺术之美;在北京,工业遗存在城市更新中转型为文创园区,为城市社区带来不一样的工业之美……近年来,各地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让文化进入生活,让艺术点亮生活,彰显了城市更新的美学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社区既是城市更新的关键环节,也是社会美育的重要空间。通过历史文化的传承、专业人士的设计、社区居民的参与,把美的种子播撒在人们身边,有助于让城市形成自己的美学风格,塑造有格调有温度的公共文化空间。

“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仍将处于快速增长区间,城镇化建设将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项目,也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城市更新,不仅要有“拆建修补”的物质变化,也要有“以美育人”的精神追求。在这个意义上,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既包括物理空间的迭代更新,也包括文化空间的发展升级。小到建筑形态、城市色调,大到规划设计、城市治理,都会受到人们美学素养与审美水准的影响。社会美育水平的提升,关乎城市的发展质量,更关乎发展的人文内涵和居民的生活体验。

在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实施城市更新,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感受文明,才能让美和活力在城市里充分涌流。曾经,一些城市在规划和建设方面未能充分尊重城市个性,出现“万楼同形”“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文化特色消减,城市辨识度下降。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通过城市更新,形成并彰显审美主张。广州通过微改造,活化多年破败的永庆坊,使之成为葆有西关风情的历史街区;成都在大学路保留建筑的民国风和当地特色元素,并运用科技手段,打造可浏览、可互动的展览漫步道,让参观者欣赏美丽街道的同时了解华西坝历史……实践证明,处理好现代和传统、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才能从缺乏个性的“整齐划一”走向保留特色的“参差多态”。

城市更新向美而行,除了通过有形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还要靠无形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涵养。城市更新中的社会美育不仅创造美,也回应公共需求,帮助城市和居民发现美、留住美。比如,北京、上海、青岛等城市此前出台措施,对一些景观道路实行“落叶不扫”,体现了回应市民呼声的精细化管理;合肥在城市零散地块建设、改造“口袋公园”,让居民“推窗见绿、推门见景”成为可能;哈尔滨在冬天对市内主要公园的绿地进行“留白”,保留非公众通行区域的积雪,增添冬情雪趣……在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的基础上,更多考量居民的需要,才能真正把城市更新中的美育做到居民心里,使城市美学附加值更高,居民获得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成色更足。这也是“人民城市为人民”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

一座舒适宜居、别具一格的现代城市,一定有着自己的城市内涵和美学特色。当社会美育成为城市更新和城市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共同行动,可以期待,城市将不仅仅是生存空间,更是我们可以诗意栖居的美好家园。

周珊珊;《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1日第05版)

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并作出“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等重要部署,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已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调“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所在,也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目标指向。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等对科技的需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技人才的渴求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要有一大批爱党爱国、坚持学术报国的科技工作者。从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正是这些心系祖国、服务人民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我国科技事业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从“嫦娥”飞天到“蛟龙”探海,从“天眼”探空到“墨子”传信,从页岩气勘探到量子计算机研发,一批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背后,是众多科技工作者的忘我投入、奋力攻关。实践证明,人才发展与科技创新是相互成就的关系,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最为宝贵的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重要性。当前,我国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紧缺。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快培养造就大批优秀科技人才。

高校、科研院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重要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在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方面,高校肩负着重要职责使命。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要支持和鼓励既有人才提升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引才引智机制,做好优秀科技人才的选拔与聘任工作,形成和壮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相结合的科技人才队伍。为有效保护和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高校、科研院所要建立健全科技管理体制,落实好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科研自主权、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等政策措施,完善绩效评价与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重大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创新绩效为评价重点,强化分类考核评价导向,提高原创性、标志性成果的考核评价权重。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特别是要大力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创新能力。

(作者褚君浩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1日第09版)

策论文范文

统筹数字经济发展和数据安全

依法切实保护个人信息权益

个人信息是重要的数字资产。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规范个人信息的获取及使用,不仅事关个人权益维护,也关系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加快推进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基础性立法提出明确要求。民法典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了规定。今年8月,个人信息保护法通过,于11月正式施行。这是一部专门规定个人信息保护基本原则和制度的法律,有力增强了个人信息保护的系统性、权威性和针对性,对于统筹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合理利用,统筹数字经济发展和数据安全,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更好保护个人信息权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不断涌现,以电子等方式记录的个人信息大量产生。人民群众普遍关心个人信息安全,关注个人隐私能否得到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调整、规范各类主体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明确了包括知情权、决定权、删除权等在内的个人信息权益,更加严格地规定了敏感个人信息的范围和处理规则。对于社会反映强烈的胁迫用户同意处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和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明确了法律责任。这些规定有利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保护个人信息权益的体制机制。

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做大做强数字经济,需要不断发掘和释放各类信息资源的价值潜力、激活海量数据要素的生产潜能,这些离不开对个人信息的有效合理利用。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了个人信息的定义,不仅注重保护个人信息权益,预防和惩治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而且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等处理活动进行了全流程规范,明确要求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在事先充分告知的前提下取得个人同意。考虑到个人信息处理场景的不同特点,还规定除取得个人同意之外其他可以合法处理个人信息的情形,如为订立、履行个人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所必需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为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提供了明确指引,增强了市场对法律政策的明确预期,能够促进数据要素合理利用,有利于更好激发数字经济发展的活力。

引导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数字经济跨境发展,一些个人信息在全球范围流动,这给数据安全和数字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已对数据依法流动作出部分规范的基础上,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的跨境流动作出相应制度安排,明确了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应当具备的条件,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时必须履行的告知、安全评估等义务,还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向外国司法或者执法机构提供存储于中国境内的个人信息。这为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的情况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则。

个人信息保护法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国外有益经验,适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施好个人信息保护法,必将进一步强化个人信息权益保障,增强我国数字经济竞争新优势,夯实建设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的法治基石。

(作者周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1日第09版)

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企业改革发展全过程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是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国有企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企业改革发展全过程,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突破关键技术。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国有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必须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在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国有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从分散式创新向系统性创新转变,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加快推行企业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技术总师负责制、项目经费“包干制”等新型管理模式,提升创新质量,激发创新活力。

坚持协调发展,提升发展质量。协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积极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上发挥带动作用,积极对接区域战略规划,加快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有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上发挥重要作用,使国有资本主体优势更加突出、有效供给更加充足,不断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和整体功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加大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力度,统筹好主业与辅业,促进企业运营效率、经营业绩等各项指标达到一流。

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生态高地。绿色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国有企业必须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努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更大贡献。抓好全产业链碳减排,从供给侧提供更多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产业装备,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带动整个产业链供应链节能减污降碳。抓住行业产业优势重构历史机遇,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坚持开放发展,推动合作共赢。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国有企业作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主力军,必须深化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在提高对外合作质量上下功夫,把握好我国签署有关协定机遇,创新投资合作发展模式,积极建设高质量的重大项目和产业园区。在深化国际发展合作上下功夫,主动担当国际和平发展使命,支援支持发展中国家建设和发展,重视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在促进全方位交流上下功夫,建设开放的人才交流平台,积极参与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加强与国际科技界的对话合作。

坚持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共享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模范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着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提高资本效率、劳动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引领带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心关爱员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支持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果。

(作者孙智勇为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1日第09版)

 

经验交流材料

打通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大动脉”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是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通信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既对维护网络安全提出了更多挑战,也对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通信领域企业要提高政治站位、顺应时代趋势、把握发展规律、履行责任担当,不断提升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加强战略布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中国联通与行业伙伴推进5G网络共建共享,已建成52万个基站,实现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和发达县城的全面覆盖;同时,建设了全国光纤网络,实现99%的行政村覆盖。面向世界打造全球化通达的物联网能力,截至目前,服务行业用户超过2万家,其中车联网前装市场份额达70%。越是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越要加快建设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这是打通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大动脉”的关键,也是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基础。

强化数字赋能,加快数字化建设的能力。搭上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车,让人们充分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必须消弭数字鸿沟,强化数字经济可及性,在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强化数字能力建设。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围绕生产生活、交通通行等方面,中国联通发挥其IT系统集中的独特优势,能在8小时左右完成全国大数据疫情防控轨迹算法,月均调用6亿次,为保障民生、助力发展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切实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就能在不断强化数字意识、数字思维的基础上提升数字治理、数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实现技术突破,织密安全防护网。近年来,为应对各类不可预知的风险,筑牢企业发展的防护屏障,中国联通在5G网络安全防护、防范电信诈骗、个人隐私保护、云原生安全防御、AI反黑产、区块链追踪溯源等前沿安全领域持续投入,取得实效。比如,在“断卡行动2.0”和“打猫”行动中,相关技术为协助破获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发挥了精准作用;与中国聋协联手,以AI技术开展手语直播,演绎防诈骗知识和手机操作技巧等实用内容,助力相关群体融入数字生活。安全为先,科技向善,围绕精准扶贫、医疗保障、养老助老、抚幼护幼等多方面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共同发展、共享智慧,切实提升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目的。奋进新时代,践行好网络安全为人民的理念,开放合作、自立自强,共建新基建、共筑新安全,我们就一定能在数字化浪潮中赢得先机、赢得主动,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

(作者耿向东为中国联通软件研究院院长);《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1日第05版)

 

 

理论文章

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

核心阅读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科技成果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保护和激励创新,推动科技成果造福全人类。

 

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时指出:“当今世界,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紧扣人类生产生活提出的新要求”,强调“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致力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营造一流创新生态、通过科技创新共同应对时代挑战提供了根本遵循。

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意义重大

科学技术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成果,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加速向各领域广泛渗透,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有利于应对全球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世界各国更加需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共同应对时代挑战,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利益休戚与共、命运紧密相连,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携手前行、共克时艰。今天,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对于应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深化全球科技交流合作,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才能更好实现自身发展,同时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

有利于完善全球科技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硕果累累、成效显著。同时,我国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主动发起全球性创新议题,全面提高科技创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对世界科技创新贡献率大幅提高,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面向未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不断贡献中国智慧,有助于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幸福安康。”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人类社会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实现普遍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同时也面临抗击疫情、发展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尤其需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是顺应国际科技合作大趋势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开放合作中提升创新能力、塑造发展优势、培育增长新动力。

准确把握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科技交流,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共同推进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塑造科技向善理念,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交流、推进国际科技创新协作指明了方向。

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领域加强开放合作,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开放合作中为全人类寻求科学突破,也是我国一以贯之的追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面向未来,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共同推进基础研究,有利于实现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优势互补,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我国主动谋划和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提高我国科技领域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使科技成果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这要求我们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中坚持“四个面向”,把基础前沿、关键共性、社会公益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作为重大基础工程来抓,实施好国家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加快在国际科学前沿领域抢占制高点。同时,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解决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问题,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速度,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保护和激励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一次全方位变革,关乎公平和效率、资本和劳动、技术和就业。无论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还是建立相关的政策制度体系,都是为了保护和激励创新,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充分激发创新潜能和市场活力。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中,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开放包容、平衡普惠的原则,深度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框架下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推动完善知识产权及相关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国际规则和标准,推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推动科技成果造福全人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而不应该成为限制、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向未来,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促进互惠共享。同时也应看到,科技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我们需要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塑造科技向善的价值理念,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积极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专门设置章节对此进行部署,提出“积极促进科技开放合作”。这为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明确了着力点。

发挥科学基金独特作用。科学基金在创新资源配置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充分发挥科学基金的独特作用,有助于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更好服务国家需求,为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有力支撑。要落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瞄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发挥科学基金独特作用。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进一步构建开放创新的合作生态,吸引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人才从事科学研究。

务实推进国际合作项目。在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重要全球性问题面前,世界各国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要推进更加包容、紧密的国际科技合作,共同应对风险与挑战。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务实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展开药物、疫苗、检测等领域的研究。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联合研发,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打造开放平台。开放平台建设是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探索制度型开放试点经验,探索创新监管方式,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持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外籍科学家在我国科技学术组织任职,把更多国外贤才“请进来”。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国内创新主体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走出去”,在全球科技变革潮流中搏击风浪。积极“筑巢”“搭台”,推动建设国际创新资源开放合作平台、面向全球的技术转移服务中介等,利用科技打造文明交流互鉴之桥。

北京是我国科技基础最为雄厚、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拥有90多所大学、1000多所科研院所和近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北京发挥着高端引领、关键支撑、示范带动的重要作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部、北京市会同多个部门共同研究编制《“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这有助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努力为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1日第09版)

理解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和目标任务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

“共同富裕”中,“富裕”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体现着物质丰富、精神富足和生活宽裕程度;“共同”体现的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既是一个经济发展概念,也是一个社会发展概念,同时涉及政治、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比如,从经济层面看,主要表现为较高的收入和财富水平,还涉及收入分配状况,反映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程度。实现共同富裕要通过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劳动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从社会层面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其重要表现。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要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从日常生活层面看,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富足,在居住方式、消费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形成良好的生活理念和习惯。

实现共同富裕,是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推进共同富裕,既要千方百计做大做好“蛋糕”,也要公平合理分好“蛋糕”;既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全面把握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部分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等原则,着眼长远、科学谋划、周密部署,坚持系统思维,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正确处理总体安排与阶段性部署的关系、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兼顾需要与可能,确保阶段性目标的可及性,适时调整政策目标和重点,分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其中,“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是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有定量的约束性指标,对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实现上述目标,就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和实施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自觉主动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等等。

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那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为了实现这些愿景,需要在许多方面持续努力。例如,以各项重大战略引领我国跻身于创新型国家前列;分项规划并实施相关行动计划,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通过产业升级、提升劳动者素质、完善政策体系,多措并举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等等。

到本世纪中叶,在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基础上,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基本实现。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到那时,我国将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作者李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1日第12版)

11 11月

2021-11-11 11:38:37

浏览487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申论范文天天学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