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人才雁阵”的创新动能
激活“人才雁阵”的创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科技的灵魂在创新,创新的根本在人才。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激活“人才雁阵”的创新动能,不断书写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完善“创新不问出身”评价体系,立好“指挥棒”让强雁展翅。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抓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国家都会全力支持。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就不能使创新被条条框框束缚,要做到不问学历高低,但求千帆竞发;不问名气大小,惟愿百舸争流。坚持“不以出身论英雄”,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有用武之地。要注重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充分释放各类创新主体在科技研发及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巨大潜能。不论是中央的科技领军企业、国家实验室等,还是地方和区域的创新主体,都应有机会公平竞争、各展所长。要真正形成不问“出身”的制度环境。一方面要“破”,打破人才使用中“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篱笆墙”,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不良倾向,让能创新“强雁”脱颖而出;另一方面要“立”,根据发展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引进与地方发展需要相适应人才。
营造“人人崇尚创新”文化氛围,优化“生态圈”让群雁竞飞。创新的力量源于优良的生态,“不日新者必日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周于事,不必循俗”等,都深刻彰显了中华民族与时偕行、创新奋进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我们在逐梦路上,留下了一串创新脚步,嫦娥揽月、羲和逐日、天问探火、北斗组网,一个接一个创新成果的实现让伟大梦想越来越接近现实。实践和历史证明,只有始终不渝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文化,提升创新素养,形成“百家争艳”创新氛围,才能让一个民族不断攀登新的高峰。要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培育,教学方法要从填鸭式、灌输性的知识教育,转向启发式、讨论化的思维训练,注重引导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爱好。要重视典型宣传和舆论引导,开展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让更多科学家、创业者走上“大讲堂”,讲好科学知识、宣传创新创业故事,推动全社会崇尚科学、热爱创新。
健全“为创新者鼓劲”激励机制,精筑“暖心巢”让雁阵高飞。创新总是有风险的,只有旗帜鲜明树立“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的正确导向,抓好政治引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着力构筑“人尽其才、能尽其才”的人才激励机制,才能让创新的源泉涌流。要给予广大人才政治上的激励,对符合条件的人才适当纳入“两代表一委员”之中,让其享受一定的政治待遇,鼓励其始终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党和人民事业的伟大实践。要注重对广大人才的物质保障服务,设立人才服务专区,开辟“绿色通道”,打造“一站式”集成服务平台,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在人才住房就医、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同时,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大国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注重选树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并通过适当方式进行公开表彰,引导全社会掀起“崇尚人才、尊重人才、争当人才”的良好氛围。
【摘自:中安在线】
2023-03-10 22:23:18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