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 彭佳学在高等教育强市建设暨全市高校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

作者:admin|分类:未分类|标签:领导讲话稿 讲话稿范文 申论范文 qzzn 淘8090网 tao8090.com 遴选范文

来源:宁波通讯

奋发奋进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攀高跃升

善作善成全面赋能一流城市争先进位

——在高等教育强市建设暨全市高校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

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 彭佳学

2024年5月10日)

 

市委召开高等教育强市建设暨全市高校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要求,部署推进高等教育强市建设,以高校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注入强劲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亲自擘画中国高等教育蓝图,强调“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这些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全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一是教育质量整体跃升。规模总量持续做大,20年来,高校数量从12所增加到16所,专任教师数从4768名增加到10633名,全日制在校生从8.1万人增加到20.8万人,其中在校研究生从242人增加到1.83万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全市高校1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宁波大学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80并稳步上升,力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国家职业教育“双高计划”学校。人才引育扎实有效,累计引育全职院士29名,实现自主培养院士零的突破,集聚国家级人才253人、省级人才215人。二是办学水平稳步提高。新型研究型大学加快布局,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建设全面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特色鲜明,宁波诺丁汉大学作为国内首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已成长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产教融合深入推进,获批国家产教融合首批试点城市,累计打造省级以上试点企业37家、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9个。三是赋能发展成绩显著。服务科技创新有成果,近三年高校发明专利授权4682个,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9项,累计承担企业横向课题2400余个。助推产业发展有成效,深化产学研协同,建成现代产业学院24所,与企业共建工程师学院10家,有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协力共同富裕有成色,加大“一老一小”服务、医疗健康、文化艺术、农业农村等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宁波大学“大学小镇”共同富裕样板入选教育部精准帮扶项目。四是党的建设持续加强。把党的领导贯穿高等教育工作全领域全链条,建立高校“四个融合”党建工作机制,深化大中小学校思政一体化建设,培育创建5个国家级、36个省级标杆院系,27个国家级、46个省级样板支部,获评2个国家级“思政金课”。

宁波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与城市发展携手共进。40多年来,伴随着宁波实现从资源小市到经济大市、从总体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精彩蝶变,宁波高等教育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回望来时路,宁波高校的每一步成长、每一点成绩都十分来之不易,靠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靠的是中央和省委坚强领导,离不开一代代“宁波帮”心系桑梓的大爱奉献,离不开全市高校教职工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也离不开全市干部群众一致同功的不懈奋斗。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高校教职工,向所有关心支持宁波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前,宁波发展进入了又一个爬坡过坎的关键期,面对新的“成长的烦恼”,我们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我们要牢固树立“高教兴则城市兴,高教强则城市强”的理念,锚定更高标准、更高目标,立赶超之志、鼓争先之劲、谋务实之策,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攀高跃升,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强高教重在强高校,必须树恒心立恒业打造一流高等学府

建设高等教育强市,必须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全市高等教育实现从大到强的新跃升。总体上要把握三个导向:一要精准定位、明确方向,立足服务“国之大者”、赋能城市发展,走出一条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契合高校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二要系统谋划、内涵发展,坚持全域一体谋划、普职协同提升,优化学科结构、提升硕博比例、提高办学水平,推动高校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三要精准支持、靶向突破,突出问题导向、紧盯短板弱项,“一校一策”定方向、定政策、定资源、定服务,破解高校发展的瓶颈制约、堵点难点。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一要打造高质量党建阵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高校党建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入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切实抓好清廉高校建设,不折不扣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管党治党、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要压实思政工作主体责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政工作,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红色文化、爱国精神有机融入思政教材和课堂,打造一批具有新时代新气象的“思政金课”。要全面加强师生政治引领,持续锻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让更多高校教师成为“经师”和“人师”统一的“大先生”,引导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要建设高水平学科集群。实施高校学科专业“161”工程,把经典学科和新兴学科统筹起来,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群,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专业化扩大影响力,持续提升力学、水产学科建设水平,建强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人文社科学科,推进“让学术更学术、让专业更专业”的研究生分类培养,形成“点上有高峰、面上有高原”的学科体系。要以复合化催生创造力,着力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理、工、文、商、农、医渗透融合,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大数据与智能制造等交叉学科,支持顶尖人才领衔组建交叉学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不断催生新学科前沿、新科技领域、新创新形态。要以特色化增强竞争力,加强特色学科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双证计划”,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协同培养,构建契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学科专业群。

三要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围绕一体建强“三支队伍”部署要求,深挖高校人才“蓄水池”,做好人才“引育用留”大文章。要以政策引才,全市高校要与人才工作部门联手,聚焦产业发展所需、科研攻关所向,梳理人才引进目录,推动甬江人才工程迭代升级,确保政策导向鲜明、指向精准。要更多站在人才的立场看问题、出对策、优服务,办好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关键小事,把大学校园建设成为各类人才的向往之地、心安之处。要以平台聚才,全力争取布局大科学装置,积极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集聚培育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和杰出青年人才。要完善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探索共建一批工程师学院、工程师产业实践基地,着力培育更多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要以事业成才,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赋予领军人才在团队建设中更大的人才使用管理自主权、技术路线决定权,让他们真正放开手脚干事业,形成人才与高校、与城市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四要完善高标准治理机制。树牢系统观念、变革理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增强办学治校的内生动力。要创新管理方式,充分尊重师生主体地位,着力破除高校行政化倾向,加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真正让教育回归本位、让学校回归本色。要优化基础设施,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以“换能、换智、焕新”为重点,加快实施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更新升级仪器设备、实验室装备,推动校园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一体发展、高校基础设施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融通共享,实现高等教育数智转型、绿色升级、融合创新。要涵养校园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建筑遗产等校园历史文化资源,凝练有传承、有特色、有影响的校园文化精神内核,打造全体师生有归属感、自豪感的精神家园。要建设平安校园,层层压实平安建设各方责任,完善人防物防技防联防一体的大平安工作机制,实现从“事后处理”到“事先预防”的转变,确保从源头上杜绝风险隐患,营造安全有序的教书育人环境。

共成长方能共攀高,必须全方位各领域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和地方是深度融合、互相成就的共同体。要全面拓展校地合作的广度深度,共蓄创新之势、共聚共富之力、共汇变革之能、凝聚文化之魂,推动高等教育与城市共进、与时代同行。

一要聚力科技自立自强当先锋、勇破难。瞄准发展所需、企业所盼、高校所能,全面深化创新合作,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要共克“卡脖子”核心技术,以甬江科创区建设为引领,依托宁波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打造高能级、高效率的创新策源平台,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导向的创新联合体,优化“揭榜挂帅”等科研组织方式,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无缝衔接。要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数实融合标杆城市、未来产业先导区、智能网联实验区和“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瞄准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平台化、国际化等新质新域,打造一批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助推产业数转智改、链式发展。要共育成长型科技企业,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利益分配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投身一线搞创新、携带专利办企业,让“科学家”也能成为“企业家”,促进创新技术、创新产品竞相涌现。

二要聚力共同富裕先行善作为、勤添彩。锚定缩小“三大差距”主攻方向,打造更多具有宁波辨识度的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要助推公共服务提标,完善“学历+技能”培训体系,推广“高校+夜校”培训模式,着力培育“动手能力强、上岗就能干、企业抢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用足用好高校师资和培训平台,加快补齐医疗卫生、养老护理、育婴托幼等短板弱项。要助推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高校规划设计、时尚创意、涉农学科等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城乡有机更新,推动美学理念融入城乡肌理,着力提升空间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主动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打造一批产学研示范基地和特色精品项目,鼓励在甬大学生探索新技术、发展新业态、争当新农人,积极创新创业,共建和美乡村。要助推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绿色低碳共性技术攻关,积极开展分布式光伏、新型储能等试点示范,加快打造绿色校园、低碳校园、零碳校园,有力推动城乡新能源化转型。

三要聚力深化改革开放谋良策、蹚新路。发挥高校智力密集优势,壮大改革声势,凝聚开放合力。一方面,要深度参与深层次改革。积极助力促进“两个健康”、空间治理现代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领域改革。比如: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方面,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理论实践研究和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方面,要围绕耕地质量提升、低效用地开发、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等重点,积极参与市域国土空间治理理论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构建。另一方面,要深度融入高水平开放。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宁波推进引领性开放、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献计出力。比如:要围绕服务国家重大开放战略、增强开放平台能级等重点任务,积极参与重大课题研究;针对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实际困难,常态化开展咨询策划、人才培训、涉外法律等惠企服务,助力擦亮宁波开放金名片。

四要聚力现代文明建设固根本、强引领。坚持以文铸魂、以文兴业、以文化人,在推动港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要引领文明实践,发挥高校理论宣传主阵地作用,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学”,广泛开展理论宣讲,积极组织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地、见行见效。要形成文化高峰,加强宁波文化研究阐释,创作一批彰显宁波文化特色、浸润群众精神家园的文艺精品,持续放大宁波在中华文明时空坐标中的独特价值。要加强文化交流,研究挖掘“最宁波”精神特质,搭建高校新媒体矩阵,全方位、高频次展现宁波帮、宁波港、宁波造、宁波装、宁波景,强化对全球先进学术成果、优秀文化资源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升城市知名度、影响力。

大统筹才有大合力,必须实举措硬作风提升组织保障水平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全市上下的共同责任。各级各部门要凝心聚力、实干争先,齐心协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要压实工作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高等教育强市建设全过程各领域,建立市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的高等教育强市建设工作机制,压实高校主体责任,优化完善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加强统筹协调、跟踪监督,确保“一校一策”落到实处。

二要强化政策保障。完善“1+6”政策体系,在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支持上加大力度,做到多元投入、放权松绑、因校制宜。健全高等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稳步提升高校生均经费标准,加大高校项目经费支持力度。

三要优化空间布局。深入研究全市高校空间布局规划,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整体谋划、稳步推进高校新建、改建、扩建,有序推动老旧校区置换扩容、改造提升、优化办学空间。

四要强化协同协作。建立市委教育工委牵头,教育、科技、人才主管部门参加的定期会商机制,协调推进高等教育发展重要事项。部门、属地、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高等教育强市建设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更昂扬的状态、更务实的作风、更有力的举措,共同推动宁波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为“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提供坚实支撑。

24 07月

2024-07-24 19:43:06

浏览41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基层工作当下“慢功夫” 立足大地,仰望星空 ——在202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