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开学典礼研究生新生代表 | 殷上弘:登山三境
来源:清华大学法学院
登山三境
——在2023年法学院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法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殷上弘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下午好!
我是法研23班的殷上弘,非常荣幸能作为研究生代表发言。作为法图的老面孔兼新同学,再度开学,情景相似、体会不同。记得本科开学时,申卫星老师致辞说:“你们来了,历史也就来了。”的确,几年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真实地在我们身边上演,历史责任感变得日益厚重。因而,身为园子里的“过客”与“归人”,虽然本该履行介绍风土人情的义务,但好在清华有多少食堂这类知识不难获取,我更愿意与大家交流初次或再次加入清华法学院的一点体会。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古人把人生修行比喻成“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三重境界,我体会,做明理法律人,亦当如是。
“见山是山”,旨在溯本追源,启发我们常须求知若渴,笃学不怠。作为研究生,“研究”是能为且当为的本分,不可回避。前提却是掌握既有的理论资源,才能把西西弗斯的石头推高一寸。然而,法律文献浩如烟海,通读《民法典》1260个条文就需要半天,如何能心无旁骛、专注求知?我想,一是须保有好奇。崔建远老师说,“对待专业要像谈恋爱一样,没有感情是学不成的”;张明楷老师说,“法门一入深似海,从此痴迷不由人”。热爱是幸福之源。二是须耐得寂寞。“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学习注定孤独,何况法学这样充满了正说、反说、折衷说的“烧脑”学问。我自己本科期间体重下降过三十斤,真切体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求学境界,诚非虚言。因而也奉劝大家,刻苦钻研的同时规律作息,争取为祖国至少健康工作五十年。好在,正如周光权老师所说,学习法律有益于身心健康。
“见山不是山”,贵在能够超脱,告诫我们勘破焦虑迷雾,觉迷悟真。在座的大家固然都是同辈中的佼佼者,但“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究竟是执拗于眼下得失、战战兢兢,还是常思诗和远方、心平气和,取决于对生活境界的体悟。其实,清华园里除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零和竞争,更有静静流淌的悠长的日常生活。“内卷”的空虚需要由意义感填平。焦虑时,不妨漫步水木清华,看月色如洗、荷塘如镜,悠哉游哉。懈怠时,不妨瞻仰王国维先生纪念碑,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精神,养浩然正气。迷茫时,不妨在紫荆操场痛跑十圈,躺在繁星之下,叩问内心。“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清华人的身份足以让我们常怀自信,每一种选择都能够塑造每一个无与伦比的你我。在熙熙攘攘中做弄潮儿固然快意,耕耘好自己的灵台方寸山已属难得。祝愿我们都能发扬民法的意思自治精神,独立理性地实施意思表示,少求诸外、多求诸己,塑造自我、充盈灵魂,“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见山还是山”,讲求明心见性,提示我们坚定法治信仰,问心无愧。法律人的用武之地在于法(Recht)和法学(Rechtswissenschaft)的价值,但其中是否有某种衡久的价值?古罗马法学家塞尔苏斯(Celsus)说,“法是良善和衡平的技艺”;德国检察官基尔希曼(Kirchmann)却说,“立法者修改三个字,所有法学文献将因此变成一堆废纸”。众说固然纷纭,法律人的答案却应不约而同:至公至正,捍卫法治,始终如一。行胜于言是清华校风,明理人常居其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先贤梅汝璈先生和向哲浚先生曾经捍卫过人类文明的价值底线;法学院复建以来,一批批前辈选择基层一线,在最需要的地方倾听世情、响应民声,在民族复兴的蓝图中发出法治之光。我想,学校与学院的滋养在一定程度上是附义务的赠与,在聆听大师、享受大楼的同时,也应善尽义务,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留一些少年意气,少几分和光同尘,做对得起良知的价值判断,拒绝吕特斯(Rüthers)所说“方法论上的盲目飞行”。
最后,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写过,“最要紧的是,我们首先应该善良,其次是诚实,再次是以后永远不要相互遗忘”。蓦然回首时,不要忘记我们从此有了明理法律人这一共同身份,并贯彻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爱人如己,彼此真诚。
愿我们从此再出发,谢谢大家!
2024-10-21 23:11:31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