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流动党员“连心桥”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架起流动党员“连心桥”
发布时间:2025-03-21 作者:王宇飞
(作者系湖北省利川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强调,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利川市作为鄂西山区劳务输出重点县和避暑康养胜地,年均流出党员3865名,流入党员4268名。面对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的治理难题,利川市探索构建“三网联动排查纳管、服务生态双向赋能、三维协同作用发挥”的全链条管理模式,推动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有形有效。
三网联动,筑牢管理根基。流动党员群体具有流动性强、分布面广、结构复杂等特点,要以动态监测、组织覆盖、教育提质为抓手,实现全周期管理闭环。织密“排查网”,确保流动不流失。摸清底数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基础,底数清则情况明。要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排查体系,深入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行动,通过入户走访、数据比对、云端登记,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实现“基本信息、流动去向、时间、地点、原因、联系方式”六清。搭建“纳管网”,实现高飞不断线。破解流动党员“断线风筝”“候鸟迁徙”等管理难题,需流入地与流出地党组织共同织好管理网。坚持“党员流向哪里、集中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务工集中区及“候鸟”聚居区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推行流出地与流入地党员共管、组织共建、信息共享、作用共促、等次共评“双向五共”协同机制,出台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10条措施,明确流出地党组织“跟踪教育、关怀帮扶、返乡赋能”三大主体责任,流入地党组织“活动保障、作用引导、实绩反馈”三项核心义务。升级“学习网”,助力离乡不离学。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重点在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学习供给的精准触达。要用好新技术手段,打造“云端课堂+返乡补课+邮寄助学”三维学习体系,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云端送学,利用节假日开展“党课开讲啦”等集中培训,邮寄“学习包裹”,确保教育“不断档”。
双向赋能,构建服务生态。管理有力度,更需服务有温度。流动党员管理需破解“重约束轻服务”的惯性思维。以阵地建设、暖心行动、乡情链接为抓手,构建“服务—反哺”双向奔赴管理生态。建优阵地激活向心力。全域构建流动党员服务网,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党员服务专窗,为流动党员提供登记、咨询、学习等一站式服务。在“候鸟”集聚区打造流动党员之家,与社区党群阵地联动,实现资源共享、矛盾共解、活动联办。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务工集中区设立驻外党支部,采取支委包片、党小组长驻点模式,为当地流动党员提供贴心服务。同时,搭建“线上阵地”,精准推送家乡发展动态,通过“云端议事”吸纳流动党员建言献策。暖心行动增强归属感。推行“三必访、五服务”机制,即失业、受灾、家庭变故必访,为流动党员提供证件代办、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就业指导、创业扶持等服务。开展市级领导联系服务“候鸟”党员行动,设立“候鸟人才日”,评选表彰优秀代表,让旅居“候鸟”党员感受到“第二故乡”的关怀与礼遇。链接乡情催生归巢热。通过构建“情感+经济”双重纽带,依托“利川人”大会、茶乡寻亲会、出彩利川人新春座谈会等活动牵线搭桥,让外出流动党员成为招商引资的生力军和家乡发展的智囊团。设立“利川人”回归创业工作办公室,回引流动党员返乡投资,发展“利川红”等特色农业产业。列支专项经费回引人才,建立“乡情项目库”,对党员牵线项目实行“专班对接、极速审批、要素保障”全流程服务。
角色重构,激活先锋动能。流动党员既是治理对象,更是人才富矿。基层党组织应聚合资源、主动“搭台”,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眼界宽、见识广、信息灵、观念新等优势,引导其亮身份、作表率。推动驻外支部他乡建功。以“奉献他乡、服务老乡”为宗旨,依托驻外流动党支部,开展“六岗六亮”行动,设立政策宣传、义务服务、正当维权、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矛盾纠纷6个党员先锋岗,引导流动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责任、亮爱心、亮先锋、亮团结,积极融入当地发展。促进旅居“候鸟”融入属地。引导旅居“候鸟”党员深度参与基层治理,在美丽乡村建设、流域治理等领域贡献智慧。通过人才工作室及城市联络处开展品牌推广,强化文旅吸引力。激励流出党员反哺桑梓。建立流动党员“资源需求清单”与家乡“发展需求清单”双向匹配机制,将乡土情感转化为招商引资、技术回馈的具体行动,对牵线项目实行全流程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作者系湖北省利川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2025-03-24 11:05:00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