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力”之功通民意之渠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以“四力”之功通民意之渠
发布时间:2025-04-14 作者:亓竹冉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群众的所思所盼是政策制定和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更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基层干部身处联系服务群众的第一线,肩负体察民情、汇聚民智、纾解民忧的重任。欲通民意之渠,必下了解民情之功。了解民意来不得半点虚功,要腿勤、嘴勤、脑勤、手勤,不断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真正听到民声、摸准民情、赢得民心。
穿透表象抵一线,察实情须沉下去。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就能缩短心与心的距离。民意不是文件材料中的抽象符号,而是蕴藏在街头巷尾、田垄阡陌的鲜活实践。基层干部要迈开双腿,主动沉到村居社区、工厂车间,多走走“泥泞路”,多坐坐“百姓凳”,多看看群众的生产生活实景。摒弃“走马观花”式的调研,杜绝“被安排”的路线,多到矛盾集中的地方去“望”,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闻”,多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问”,在与群众的零距离互动中,捕捉最真实的声音,掌握最可靠的实情,确保对基层状况的感知不失真、不走样。
叩开心扉问计策,听真言要请进来。“善问者,如攻坚木。”了解民意,不能光靠看,更要主动问。要放下架子,用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替代官腔官调,主动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要善于引导、耐心倾听,主动创造条件让群众畅所欲言。要将群众的“金点子”“土办法”视为宝贵财富,“请进来”作为决策参考;还要听得进批评之声、逆耳之言,在推心置腹的交流中问需于民,在真话实话中问计于民。
去伪存真悟规律,析民意需深进去。“见微知著,睹始知终。”收集到的民意信息往往是零散的、具体的,甚至是情绪化的,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让真实意见拨云见日,成为进入决策环节的参考信息。用好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重视听取各方面意见,包括少数人的意见、反对的意见,以及“沉默少数”的意见,让各种意见都能冒出来,进行立体式分析、三思而后行,防止自以为是、一得自矜。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个别诉求中洞察普遍性需求,从群众的“牢骚”中反思工作不足,从细微变化中预判发展趋势。这种“深进去”的研判能力,是确保科学精准施策、治理靶向发力的关键所在。
闭环落实解难题,践民诺要干出来。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倾听民声、研判民意,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对于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必须认真记录在案、明确时限、压实责任,拿出“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劲头。要将群众的合理诉求转化为掷地有声的行动,把“问题清单”高效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账单”,形成“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应有所为、为有所果”的良性闭环。只有以实干践行承诺,以成效回应期待,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与拥护。
2025-04-15 10:34:16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