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市校合作 实施“双千工程” 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深化市校合作 实施“双千工程”
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郝献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省校合作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融合的有效模式。临汾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对标对表省委深化省校合作、共建“12大基地”决策部署,把深化市校合作纳入“十四五”时期必须办好的二十件大事之一,以实施“双千工程”为抓手,决定用三年时间,引进100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落地1000个以上市校合作项目,引领带动全市引才规模、质量、结构全方位大幅度提升,为全市“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省第一方阵”蓄势赋能。
一、突出人才强市,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鲜明指出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刻揭示新时代人才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本质特征。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把“大力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单列一条作出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强调要“深化省校合作,建设‘12大基地’”。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也旗帜鲜明地指出,要依托省校合作,建好“12大基地”供需对接平台,以更广胸怀和最大诚意,主动出去招人才、打破常规引人才、放眼海外聚人才,让八方人才全面聚起来。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我们做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增添了动力。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靠创新驱动,基础在人才引领。对于临汾而言,要走在全省第一方阵更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为此,临汾市委组织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履行牵头抓总职责,树牢“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靠人才,临汾要走在全省第一方阵更需要充足的优秀人才作支撑”的工作理念,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大力度实施市校合作“双千工程”,切实将发展所需与高校优势学科对接,在引进、培养、用好人才上精准发力,快速高效促进人才规模、质量、结构与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相匹配,形成人才促发展、发展兴人才的生动局面。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重中之重是产业转型。只有人才与产业对接精准,服务转型升级才能越有效。“双千工程”坚持以产引才、以才促产,围绕工业转型升级、服务业提质增效、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缺少什么人才就引进什么人才,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推动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从企业层面看,临汾市69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拥有硕博研究生423人、占全市总量的7.57%,“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16人、占全省总数的4.24%,人才总量不足、分布失衡、高层次人才匮乏等问题,制约了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双千工程”树立“大人才观”,以“无形之手”润物无声、“有形之手”精准调控,强化市场意识,从党委政府直接引才转向更多支持企业自主引才用才,坚持谁引才投入多、用才效果好,得到的政策激励越大,持续增强企业用人主体“高薪引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把握内涵实质,牢牢扭住“三个抓手”聚力用劲。深化市校合作,实质上是抓人才、抓平台、抓项目。“双千工程”目标任务是,从今年到2023年,在全市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高中、中等专科及以上学校,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等单位,新引进至少1000名以上急需紧缺的优秀高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通过共建“12大基地”,打造精品示范合作基地,推动至少1000个以上市校合作项目落地见效。聚焦增创发展优势抓人才。临汾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煤成气探明储量占全省的1/3,焦炭、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占全省的1/5左右,产业链延伸具有较为坚实的基础。传统产业只有与人才要素有机配置,才能实现发展模式由外延粗放向内涵集约转变。“双千工程”着眼支撑引领传统产业高端低碳发展和新兴产业成势崛起,围绕打造千亿级绿色传统产业集群、五百亿级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清洁能源和新材料两个五百亿级低碳产业集群目标,以及建设粮食、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牧五个百亿级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基地目标,推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至少全职引进2名硕士,全职或柔性引进1名博士,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至少全职引进1名硕士,每个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至少全职引进2名硕士及以上管理人才,推动形成千亿产业发展、千名人才汇聚的生动景象。同时,聚焦教育医疗卫生领域需求,助推高校、高职院校、中等专科学校、市属和县属高中和全市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全职引进一批硕博研究生,提高保障改善民生的质量和水平。聚焦共建“12大基地”抓平台。“12大基地”是集聚优质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也是校地双方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围绕建立涵盖人才、项目、科研、创新、产业、招商、服务的生态系统,面向高校大学生需求,统筹推进实习实训、联合培养、就业创业等基地建设,结合大学生专业特点、个人意愿提供实践岗位,搭建从理论走向实践、学校走向社会的“直通车”;面向高校需求,把基地“串点成线”,精心规划7条红色教育、国情教育、拓展教育研学路线,吸引高校师生来临汾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开展“农产品进高校”系列活动,让高校师生品尝到“临汾味道”。以技能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契机,打造“临汾技工”10大品牌,对接各高校后勤部门,使“浮山厨师”“洪洞三保”“尧乡姐妹”走进高校、迈向全国。聚焦创新驱动转型抓项目。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本质是引进智力、使用成果,把人才的创造性劳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践行“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项目、形成一个产业(产业集群)”的理念,以市校合作共建研究院、科技园、企业研究机构、孵化器等模式,分层分类设置实施项目,聚焦市委“1355”战略部署开展智库决策咨询,聚焦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聚焦企业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构筑引领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三、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协调推进“五个一”工作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2022-05-14 20:36:04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