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重视“平流无石处”

作者:admin|分类:未分类|标签:领导讲话稿 讲话稿范文 申论范文 淘8090 淘8090网 tao8090.com 遴选范文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重视“平流无石处”

发布时间:2025-02-17   作者:潘令麒

 

唐代杜荀鹤有诗云: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意思是,急湍险滩常因显危而使舟楫警惕,风平浪静却易藏患而致渡船倾覆。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曾引用该诗对干部提出警醒。工作的平流无石处,实为检验干部定力与能力的试金石。唯有居安思危、慎终如始,方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平流无石处的意象折射到当前,正如日常工作里的风平浪静,一些常规事务、简易事项、熟练工作,容易因人们的思想疏忽、心有所松而搁浅;也如长期工作中的水波不兴,工作进入平台期、事业呈现稳态化、获得阶段性胜利后,也可能因人们的行为懈怠、力有所松而翻船。从思想角度而言,有的干部处在长期平稳的环境中,容易将无事故等同于无隐患、将日常性等同于规律性,陷入温水煮青蛙式的认知陷阱。从行为举措而言,有的干部在任务收官阶段认为大局已定,因觉高枕无忧而降低了工作标准;有的在推进长期目标时前紧后松,对见效周期长的任务敷衍应付、草率收尾。然而,潜藏的隐患不会因表面的平静而消失,长期积累的平顺也可能因最后的歇脚松劲而功亏一篑。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正在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需坚持战略清醒、锤炼政治定力,在居安思危中筑牢防线,在慎终如始中砥砺前行。

善观平流下的暗涌,寻无石处的礁石。苏轼在《晁错论》中写道: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平流无石处正如心理学中的舒适区效应,人的风险感知能力因处于平稳环境而钝化,逐渐在按部就班的工作中应名点卯,因自信熟已生巧而机械应付,对政策落实中的新情况不闻不问、对具体实践中的新问题不思不想,最终导致矛盾累积爆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该斗争的就要斗争。要善于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从未病处发现隐疾。要打破惯性思维,去除路径依赖,从数据报表中捕捉趋势性变化,从群众反馈里感知深层次诉求,真正做到察之于未萌、防之于未然。尤其在基层治理领域,要善于转换思维模式、改变观察方式,既立足宏观,把握事务运行规律,又聚焦微观,捕捉苗头性倾向;要能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防止隐性对立升级为显性冲突、小微问题扩大为群体事件。

慎终如始,常以为戒;战战栗栗,日慎其事。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干事创业过程中,收官阶段的松懈往往会导致功亏一篑,长期目标的折扣常常酿成临门一脚的失误。党员干部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冒进思想,更要杜绝轻易就要鸣金收兵的懈怠思想,事情要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真正的功成绝非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要保持历久弥新的为民初心、秉持持之以恒的笃行实干、坚持一以贯之的作风建设。对长期性任务,要实施分段式目标的管理闭环,通过常回头看,保持推进力度和工作韧劲;对多阶段任务,要开展多元化动态考核,既看显绩更重潜绩、既观当下更谋长远,防止工作成效在最后一公里打折扣;对整体性工作,要善于从大局大势上考量,既要见开端也要见收官,既要能快在起跑线,更要能赢在终点线。


17 02月

2025-02-17 10:57:43

浏览140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发挥党建引领力赋能新质生产力 锻造现代化建设中坚力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