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注入组织动能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为乡村振兴注入组织动能
发布时间:2025-09-01 作者:程玉健
(作者系山东省临朐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把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激发出来,把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汇聚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组织动能。
强化干部支撑,锻造乡村振兴骨干力量。干部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力量,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建强乡村振兴“指挥部”。乡镇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单元,乡镇领导班子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沿指挥部”。要定期进行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情况分析研判,系统分析岗位匹配度、人选成熟度和班子契合度,有针对地做好干部日常调整,做到班子成员之间经验能力互补、性格气质相容、产生“1+1>2”的聚合融合效应。配优乡村振兴“专业队”。聚焦各乡镇及涉农部门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健全用好组织部门全员日常考察、分系统调研、重点任务一线督导等干部考察机制,综合考虑全县范围内干部专业背景、岗位履历、工作业绩等因素,及时更新“三农”干部人才库,真正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用活乡村振兴“生力军”。把乡村振兴主战场作为年轻干部历练成长的广阔舞台,分批选派思想好、作风硬、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年轻干部到村(社区)、企业(项目)、信访维稳等基层急难险重岗位一线经风雨、见世面,不断砥砺初心、增长才干,对表现优秀的及时提拔使用。
夯实基层基础,筑牢乡村振兴坚强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组织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效。坚持“抓两头带中间”,聚焦做足“示范”村总量,通过选树典型、经验分享、对标学习等方式,推动学有标杆、做有榜样,形成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良好局面;聚焦降低“薄弱”村存量,健全用好县级领导挂帅包联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治理整顿机制,每季度联席会商一次,半年一轮评估整顿成效,着力推动问题“清零见底”。常态化抓好村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提升,广泛搭建晒绩交流、集中培训、结对帮带等平台载体,不断拓展强村富民路径。抓好后备力量储备,重点关注致富带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毕业大学生、外出经商务工人员中的优秀党员,指导每村动态储备1—2名村主职干部后备人选,及时交任务、压担子,条件成熟的按程序纳入村干部队伍。健全党员平时应急作用发挥机制,在平时,组织党员常态化开展联户走访,发挥好政策宣讲员、矛盾调解员、民生服务员等作用,努力把矛盾隐患发现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在急时,组织党员成立应急突击队,第一时间冲在前、打头阵,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
汇聚人才力量,厚植乡村振兴智力支撑。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重要保障。坚持平台先行,打造“强磁场”。充分发挥基层农业龙头企业、工业园、科技示范园等作用,引导主动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研究院、科技小院、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在乡村一线落地转化。积极搭建科技下乡、乡村振兴大讲堂等活动平台,邀请专家学者授课指导,推动新模式、新技术直达基层。坚持引育并举,做大“蓄水池”。发挥乡情纽带作用,鼓励引导在外科技人才、大学毕业生、优秀企业家等返乡就业创业,为家乡发展注入新活力、提供新动能。依托职教中心、农业示范园、农业学校等载体,源源不断培养“田秀才”“土专家”。坚持做优生态,给足“暖心包”。优化完善乡土人才培养评价、职称考核认定、技能等级认定等政策办法,推动职称评审、等级认定向基层一线倾斜。全力解决高层次助农人才创业扶持、住房安居、子女就学、社保衔接、医疗保障等工作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积极营造服务乡村的良好环境,确保人才真正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
(作者系山东省临朐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2025-09-01 17:42:53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