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新质生产力人才支撑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夯实新质生产力人才支撑
发布时间:2024-10-09 作者:刘文博
(作者系山东省成武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转换,以传统生产力支撑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坚实的支撑。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切实激活新质生产力人才发展引擎。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构筑聚才强磁场。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无论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还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强化政策引导,制定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降低人才流动的制度性门槛,提供便利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高端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要拓宽引才视野,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通过国际学术交流、项目技术合作等方式,开展柔性引才、紧缺补才、公开招才,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聚才格局。要完善服务体系,在落户、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为高端人才提供全方位的贴心服务,切实解决后顾之忧。
不拘一格,多措并举,锻造育才成长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千秋大计,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道。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强支撑。要深化教育改革,既加强基础教育,注重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夯实创新型人才培养根基,又狠抓高等教育,注重学科交叉和产学研结合,破解人才“同质化”和“供需错位”问题,培养大批多元化、复合型人才。要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研人员职业发展规划和培训,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要推进产才融合,鼓励企业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企业内部的培训体系和人才梯队,并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方式,打破“校企壁垒”,推动资源整合,实现协同发展。
竞相奔涌,百花齐放,搭建创新优生态。良好的创新生态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要构建创新友好环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减少行政干预,激发创新动力。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大胆探索和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搭建科技园区、创新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为创新创业提供支持。要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建立股权分配、奖金发放、荣誉授予等合理激励机制,让人才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能获得满足,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潜能,不断将高素质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胜优势。
(作者系山东省成武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2024-10-10 10:03:50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